首頁 / 健康天地 / 衛教櫥窗
  何謂壓瘡?

壓瘡是因皮膚及皮下組織骨突出部受外在的物體壓迫而使這一部位皮膚及皮下組織發生血流阻塞性壞死的狀態。

好發部位:

骨頭突起處較易發生:
1. 仰臥部:底骨和尾骨、肩胛骨、腳踝、後枕骨、肘。
2. 側臥位:大轉子、外側腳踝、肩、肋骨、骨盆。
3. 腹臥位:胸骨、膝蓋骨、內側踝。
 
病因:
1. 身體因素:
1. 無法活動及更換姿勢,或姿勢受限制而壓迫皮下組織所造成。
2. 因營養狀況不良(ex:貧血、水腫)使皮膚及皮下組織抵抗力減弱,再加上身體活動、姿勢的變更發生因難,而造成壓瘡。
3. 老年人皮膚組織缺乏彈性,對壓迫的抵抗力弱,因此,長期臥床的老年人也容易發生壓瘡。
2. 物理因素:
1. 受患者的體重、被褥、石膏、繃帶、引流管…等壓迫。
2. 衣服或被褥的縫線、縐褶,與皮膚間的摩擦而引起。
3. 汗、大小便失禁、引流管的分泌物…等皮膚不潔的清況下也會引起壓瘡。
 
臨床症狀:
    發紅、水泡、糜爛、潰瘍、疼痛、發燒、化膿。
 
治療:
1. 外科療法:創傷部位的消毒、洗淨、換藥,嚴重一點則需切開排膿、實行壓瘡擴瘡術等。
2. 藥物療法:抗生素、蛋白分解酵素抑制劑等。
3. 飲食療法: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補充等。
4. 物理療法:紅外線療法、紫外線療法、水療法等。
 
護理原則:
1. 每2~3小時更換一次姿勢。
2. 為確保夜間的睡眠,在無法自行變換姿勢的患者可使用枕頭、氣圈、空氣床、水床等。
3. 攝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
4. 維護皮膚的清潔乾燥。
5. 避免因衣物、被褥的皺摺、縫線、結節引起的壓迫或摩擦。
6. 若已有傷口,則應每日換藥、消毒,並維持傷口周圍皮膚的乾燥。
資料來源:國家網路醫院
 
 
 
<<上一篇 回上一層選單 下一篇>>
本網站內容為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