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天地 / 衛教櫥窗
  談人工關節置換術
 
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比率已高達13.06%(至2016年10月底),顯示台灣人口已呈現高齡社會。研究指出,美國約3億人口,每年置換人工膝關約有45萬人次,而台灣2400萬人口,每年應約有4萬人次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據統計,台灣每年僅約有1萬人次,主要在於病人對人工膝關節的恐懼及認知之不足所致。
問:何謂退化性關節炎,其臨床症狀,發生原因為何?
答: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的持續性病變,軟骨厚度變薄和表面變得粗糙,使得上下骨頭負擔加重,進而形成關節腔狹窄、形成骨刺,然後產生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有:1.關節痛:休息時較不痛,運動後痛感加劇。2.僵硬感:晨間僵硬感較輕,久坐後僵硬感較明顯。3.活動受限:下樓梯吃力。4.關節外觀可發現骨頭變大。5.關節四周軟組織較膨脹。6.關節活動時可聽到輾軋音。
原因有:以老化及肥胖最重要。危險因素有肥胖、年齡、外傷、關節發育異常、職業(粗重工作)、代謝性疾病、家庭因素(基因遺傳)、關節曾有外傷及關節曾受感染及骨質疏鬆…等。
問: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那些治療的方法?
答:退化性膝關節炎會造成關節痛、僵硬和功能缺陷,治療的目的就是減輕疼痛和功能狀態改善。治療方式有1.物理治療,有熱敷、超音波、短波或電療…等,可減輕疼痛;有運動治療,可強化肌力(四頭肌等)、肌耐力、柔軟度,以增加關節活動。2.衛教很重要:控制體重,避免粗重工作或提舉重物,勿做太劇烈運動,勿久坐或久站,盡量避免上下樓梯及走斜路,盡量避免長時間蹲下及跪下來工作,也盡量避免穿高跟鞋…等。舉凡增加膝關節負荷的因素均應避免。3.藥物:消炎或止痛藥膏。4.注射治療,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固醇類消炎藥。5.手術治療。
問: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不是一定要開刀?
答:早期及中期退化性膝關節炎,大部分可以用保守性療法(包括藥物治療、控制體重、加強股四頭肌的訓練及藥物治療),不需要手術治療。
問:退化性膝關節炎什麼情況下要考慮手術?
答:當疾病進行到嚴重程度時,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復健治療及改善活動或生活習慣,都無法改善病情時,這時候才要考慮手術的必要性。
問:退化性膝關節炎手術時,何時需要用到自費的骨材?
答:科技日新月異,病患手術年齡層日益年輕化,假如病患經濟許可或是私人保險有給付時,自費的骨材對病患長久而言是比較有保障的。
問:何謂微創關節置換?
答:所謂的微創關節置換,優點是實施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較小,周邊組織破壞較小,其傷口復原較傳統關節置換方式較快癒合,費用健保有給付,不會增加病患的負擔。
微創型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有些病患的膝關節病變只侷限在內側或外側一半關節面,不必用到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術前/術後 X-光
微創型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老年人的膝關節若關節面嚴重磨損,即需實施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近30年來由於人工膝關節設計及材料的改善及醫師經驗的累積,在在都提高人工膝關節組件體內存活率及病患術後的滿意度。
術前/術後 X-光
微創型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近年來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新型巨大頭金屬對金屬人工髖關節及新型陶瓷頭對陶瓷內襯組成的人工髖關節植入物,已引進國內市場,其耐磨程度是傳統型的約20倍,可延長使用壽命,雖然健保不給付,但對於年輕或活動力強的患者卻也多了一個選擇的機會。
術前/術後 X-光
問:人工關節置換治療的目標為何?
答:退化性膝或髖關節炎導致了關節痛、僵硬和功能缺陷。其治療的目標就是減輕疼痛和功能狀態改善及維護。
問:除了關節置換治療外,還有其他治療的方法嗎?
答:有,1.藥物:消炎或止痛藥膏,.口服藥物,注射治療(對發炎的關節注射或.局部注射透明質酸,可用作潤滑劑來減輕關節疼痛) ;2.物理治療;3.運動治療,勿做太劇烈運動,勿久坐或久站,可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從事之;4.控制體重;5.預防:早期改善生活型態,避免上下樓梯及走斜路、提重物走路、避免長時間蹲下及跪下來工作、避免穿高跟鞋,做適當的關節運動。5.關節鏡灌洗清創。
問:玻尿酸注射有效嗎?
答:玻尿酸注射使關節面更為滑潤,進而抑制軟骨持續磨損惡化,防止退化。
問:那「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呢?
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證實能啟動傷口修復機制,效果不錯。
 
資料來源: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 骨科黃永虔副院長提供
<<上一篇 回上一層選單 下一篇>>
本網站內容為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